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杂谈 >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变革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变革

2023年05月16日 10:30:39 访问量:121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且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协同变革,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凸显了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使得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意味着我们要面向数字时代,以人为本,更新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变革组织架构与教育模式,建设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

    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重镇,华东师范大学始终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引领职前职后教师发展一体化进程。基于当前国家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以及面向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时代需求,学校提出了建设新时代“智能新师范”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教师提出了“适应全信息时代的变化”“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能够“胜任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真正落实需要多维要素的合力支撑,如贯通职前职后的一致的标准框架、共享的平台与资源、共同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等等。基于此,学校借助能力评估和证据导向的教学能力微认证,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成长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打造“一平五端”实训生态平台,共享实践平台和资源库,促进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达标和在职教师教学能力精进;为了积极回应知识更新加速、知识结构整合的时代挑战与实践需求,有效破解原有专业体系封闭、调整不畅的固有难题,依托和整合全校教师教育专业力量,开设了数据驱动教学、科创教育、家庭教育等微专业,助力职前职后教师构筑跨学科视野与思维,为智能时代跨学科教学提供真实体验与迁移基础。

    微认证体系:能力本位的评估推进培养体系改进

    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也明确提出,师范院校教师要具有“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高等师范院校若要实现能力导向的教师培养,关键在于合理且具体地分解教师能力要求并将之真正落实于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活动中,并切实开展能力导向的评估。微认证是国际上新兴且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评估方式,2021年、2022年的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均把微认证视作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微认证细微精准、支持非正式学习、面向实践能力的特质契合了教师能力培养的目标与需求,促进教师以开放融合的方式主动选择认证能力并在认证实践中提升教学胜任力。

    2019年华东师大主持研发并发布了我国首个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微认证项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认证体系”,已深度应用于多个省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与评估,随后成功迁移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形成能力点一致、不同进阶标准的认证体系,充分体现了职后培训对职前培养的反哺作用。在此基础上,华东师大尝试构建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改变师范生质量评估与认证方式,倒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进行基于标准的变革与完善。学校聚焦基础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能力,创造性研制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等系列标准与规范,目前已面向全校师范生成功实施多套微认证体系。

    2020年初,在突如其来的疫情背景下,华东师大迅速研发并成功实施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项目,旨在聚焦师范生对在线教学特点与模式的认识,强化真实情境下的实践应用和思考,从而精准、快速提升在线教学技能。2021年,学校组建专业团队,对标师范专业认证“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内容标准,兼顾师范生站稳课堂的基础性能力需求与适度超越的发展性能力需求,基于“能力模型—证据模型—任务模型”的微认证规范开发方法论,构建了体现真实教学实践场域特征、体现不同阶段能力发展重点,包括22个能力点的师范生通用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试点学科院系结合专业特色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形成了涵盖基础性能力、发展性能力、学科专项能力,同时课程设置、评价要求、微能力实践点相互关联呼应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试点院系在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中嵌入微认证作业作为过程性或终结性作业,结果表明,基于微认证评价标准指引的学生作品在实践应用方面有明显的质量提升。

    随着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的深入实践与效果显现,多所中小学校和师范院校期待与华东师大共享这套系统。我们计划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东师大组团中以此作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合力推进地方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同时,学校也将与部分教育行政单位探索在区域层面职初教师规范化培养过程中引入这套体系,提升职初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另外,学校还在尝试构建形成能力与学分的认可规则,以期真正落实职前职后一体化并形成促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案例资源;尝试和其他师范院校形成统一的能力发展体系,在师资、课程、学生活动、竞赛等方面形成共同话语体系,以便更好地协同发展。

    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面向能力的评测方法,依托微认证平台可以动态获取学习情境中学习者能力发展的证据流,有助于判师范生、职初教师能力培养的专业行为、整体环境与发展空间,推动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改进。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刻画了卓越师范生标准像,能够回应师范专业认证产出导向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为个人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照依据,发现优势与不足;基于某个群体能力发展动态的统计汇总,促进教师、院系与学校对某个群体的洞察,支持教学和管理决策。以微认证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有助于学习者依据微认证规范中的实践任务与评价标准,灵活开展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促进自我导向的非正式学习与深度学习。能力导向的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有助于汇聚反映学习者发展全貌的过程性表现数据,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形成基于互动反馈的开放性实践资源生成机制,实现基于一致框架、进阶标准和数据支撑的能力评估,落实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范式。

    共享实践与资源平台:链接职前职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通道

    面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师范院校不仅要致力于把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的准教师,还要持续关注师范毕业生如何胜任并快速成长为优秀新教师。因此,华东师大重塑、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与平台,尝试突破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割裂的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的研究成果显示,成人学习遵循“721”法则,70%的学习成效来自自身实践经验,20%来自非正式学习,10%来自正式学习。因此,单纯的离境培训成效受到质疑,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愈发重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工作情境的校本研修有机会以个性、灵活、精准、优质的样态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大依据立足校本、愿景驱动、助力高实效常态化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研发了支持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移动听评课平台,目前已拥有300多所实践学校。移动听评课平台使用的场景有教师个人磨课、校本研修集体学习活动、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并且支持多种评价方式,学校可自定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学科可定义学科指标(目前仅限于二级指标),教师可以自主关闭指标评价功能,也可以自定义课堂观测点进行评价、发起弹幕评价或语音点评等。实践学校教师在上传视频时如果勾选“愿意共享”选项,该案例就能成为共享资源。师范生一方面根据学科学段可以自主选择和学习共享的案例资源,特别关注案例所附带的多种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逐渐体悟优质课堂教学的核心要义,为自己的教学实训提供参照;另一方面,师范生可以模拟师生互动、模拟小组活动指导、通过手机直播录制视频,由高校教师与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依托平台对各组教学视频逐一指导和讲评,还可以开展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华东师大教师教育者在持续研究的基础上与实践学校交流互动并支持引领其发展,同时又从中小学实践中吸纳创新智慧,挖掘提炼优秀实践成果,形成丰富的优质资源库,成为师范生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研习内容。

    华东师大不仅关注以课堂评价促进教学技能发展的“移动听评课”,更拓宽视野,基于见习、研习、实习“三习”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打造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平五端”教学能力实训生态平台,包括一个教师教育实训教学一体化平台,以及电子资源端、移动听评课端、教育实习端、课堂互动端、数据管理端等五个数字端。在资源共享的平台基础上,师范生可以观摩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自主学习对案例的多种评价视角,并对比反思自己的模拟教学思路与表现,逐渐深化与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解与实践能力。

    混弹模式支持的微专业:联通职前职后教师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随着社会转型与技术更新的加速,社会格局、家庭模式等与教育直接相关的要素也日趋复杂多变,不管是职前教师还是在职教师都面临新的角色内涵与专业发展需求,比如家庭教育指导、数据素养提升、创新精神培养等。《斯坦福大学2025》于2013年开始启动、2015年正式推出,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负责的以师生为主导的开放式教育创新项目计划,所提出的“开环大学”模式为高校教育模式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跨越了专业、时间、年龄的固有界限,关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整个职业生涯成长需要。延续“开环大学”跨界、灵活、弹性学习理念,基于教育变革需要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对自由、灵活、开放地设置的微专业应运而生,有助于拓展教师视野、增强跨学科意识与能力,更好地联通师范生的职前学习与职后实践,助力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一体化应对共同的时代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微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整合开设系列核心课程,通过灵活、前沿且不失规范的课程学习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每个微专业开设5至8门课程,总学分不超过18学分,学习周期最长不超过2学年。目前学校开设了首批微专业,计划面向在校本科生和社会人士开放,其中家庭教育、数据驱动教学、科创教育三个微专业与教师工作情境与能力需求直接相关。家庭教育微专业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家庭教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的关系;数据驱动教学微专业旨在提升教师基于数据进行精准化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指导、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科创教育微专业旨在提升教师科创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引导、问题发现与解决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家庭教育微专业的设立呼应了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教师应承担家庭教育指导职责的角色需求。数据驱动教学微专业与科创教育微专业的设立契合了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于人类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冲击与挑战,帮助教师从意识与能力方面做好善用数据提升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准备。

    微专业的设置超越了原有专业设置的对象、时间规定,要求具备灵活、弹性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混合弹性教学是旧金山州立大学Brian J. Beatty教授于2006年提出的课程设计模型,在混弹教学模式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以及面对面的学生可以通过音频或视频方式与技术接入的远程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平台上的课程管理系统共享学习内容和拓展资源,学习者也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异步在线学习。随着支持智慧学习环境的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在互联网、快速直录播技术、智能问答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融入与加持下,无论是学习资源的推荐分享还是学习互动交流的开展,以及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完成后的诊断测评,都能够顺利实现。混合弹性教学契合了作为准成人的师范生以及作为成人的在职教师自主、灵活、开放学习的需求。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就进行了混弹教学尝试,课程同时面向本校师范生、外校教师与师范生,借助信息技术的融入与支持,采用“翻转课堂+体验互动”的方式,实现了设备与形式上最简化而学习效果并未减损的混弹教学,以重构的学习空间、多元的学习方式实现了高质量的学习。

    混弹模式实施的微专业将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通道,赋能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混弹模式教学不仅是借助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更是通过平台和数据驱动来融合技术、学习空间和教学方法,让学习者以更灵活自主的节奏参与学习,以更精准智能的方式获取反馈,实现有标准参照与路径引导的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公平、连贯、优质的自主学习机会与积极学习体验。今后学校的微专业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充分调动学校优势专业与师资,吸纳优秀社会人士,基于未来工作场景实践需求与关键难题,将微专业的开设、招生、管理、质量评估等做实做细,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互惠共生与一体化。

    以数字化转型支撑育人模式变革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教育范式面临巨大冲击与挑战的同时,育人模式变革也具备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范式、评价模式,还是学科评估,以及更深层次的立德树人、五育融合,都必须考虑快速发展的技术介入教育后的转向与变革。华东师大直面基础教育和教师发展创新变革的双重需求,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发展的前沿问题,关注基础教育和教师成长的实践所需,秉持数据驱动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改革理念,通过构建能力本位的微认证评估体系、搭建共享实践平台与资源库、以适合成人学习的混合弹性方式开设面向综合素养提升的微专业等多种路径,助力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家庭教育指导、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新的角色需求方面形成突破,推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前职后教师成长的一体化。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对教师发展的新诉求,基于当前教师发展的数字化基础与评价治理需求,师范院校应进一步坚守教师教育初心,整合相关专业力量共同构建新时代教师数字画像,提升着眼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学习与评价。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形成教师教育共同体持续开展研究与实践,如职前职后教育的学分认可、能力标准的进阶梯度、认证标准的连贯递进、证书体系的相互衔接、数据建模的迭代完善等。从技术层面来看,用好头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训资源,尤其充分利用国家倾力打造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促进职前职后一体化,未来还可以联合多方力量开发沉浸式学习资源,丰富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形式样态与内容深度。从管理层面来看,继续秉持研究与实践双轮驱动的理念,在师范院校设立研究基地,合力开展相关训课题研究、训精品资源建设等,示范先行,聚力攻关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议题。在治理层面,要实现理论与实践话语的互通互译,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能力标准、认证标准、实施规则与发展机制,以教学能力为载体将职前职后一体化作为师范院校评价的指标之一。<转>

编辑:任建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四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