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杂谈 > 让预习与课堂教学同行

让预习与课堂教学同行

2022年12月06日 18:22:15 访问量:142

新学期伊始我校掀起了课改的高潮,这对我这个执教多年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开始探索针对我的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念头在我的脑中闪现,何不尝试在学生中推广课前预习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当我实施一段时间后,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他说,“张老师我想确认一下今天您留语文作业了吗?孩子说今天没语文作业。”我苦笑着告诉他,我留了作业,是让孩子们预习课文。在学生的大脑中,他们认为只要不是写的就不叫作业。每当早读时检查学生的课本,发现只有寥寥数人能在文中标注,有简单读书的痕迹。我不禁困惑了,课前预习真的没用吗?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了课前预习的重大意义,认为小学生已有知识少能力低,于是,布置预习简单,形式单一,无非就是让学生回家把课文读两遍,让家长签个字而已,使预习这一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课前预习少不了教师的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指导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学习方法比掌握好语文知识更重要,适用性更广泛。教师只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才能使预习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⒈读

叶老说过:“教师引导学生善读,则其功至伟。”对预习的课文,我要求学生至少通读课文三遍:初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新词,读懂大意;再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理清思路;三读课文,把握要点,推敲并概括文章中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于有处和精妙处还要不厌其烦地加以品读玩味,力争能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标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上不同的标记。比如:用“——”标明文中的生字新词,用“0”标出自己容易写错或读错的词语,用“~~~~~~”标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用“?”标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这样学生在预习中手、口、脑并用,真正起到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⒊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前面探和闯,让学生打头阵,去尝试,去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探索,这样可以充分释放学生探究潜能。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字词;可以翻阅以往的课本、笔记巩固再次遇到的旧知识;可以浏览网页或查找文献资料等拓宽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拓展视野,加深了理解,锻炼实践能力……。

⒋评

预习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在预习中的所悟所感也不一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评价,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描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课文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教师不能把学生具有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评论或描述去与“标准答案”相比照,更不能以“标准答案”为标尺来评价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行发现和自行建构。否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培养预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事实上调查表明,课前能自觉认真预习课文的小学生还很少,大都没有预习的习惯,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走马观花地读几篇课文,圈几个生字就了事,这样的预习对课堂教学是无益处可言的。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指导。

⒈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预习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对预习提过高要求,作过硬规定的话,学生会觉得负担重压力大,就会失去兴趣而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为了激起学生预习兴趣,在指导预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重点,在授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简介作者、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激发学习阅读课文的欲望,体验感悟作者当时的心绪和情感;还可以开展一些对新课文的朗读、提问的擂台赛等活动……学生初学预习,教师除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外,还要挪出部分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待学生有一定基础时,再逐步迁移到课外;这样使学生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

⒉真诚鼓励,养成习惯。

教师不能每次把预习布置成放羊式的口头作业,这将会使预习流于形式而无实效,应帮学生设计预习纲要,让学生学会做预习笔记,对于预习笔记要认真批改。通过批阅,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获取知识的满足,进而促使习惯的养成。这是关系到今后预习能否落到实处和长期坚持的关键,教师切不可马虎大意。批阅时,对于少数学生提出的课堂上不准备作答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在学生的预习笔记上,有时还可写一些富有人情味和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自学能力让我惊叹”、“你的感悟很独特,评析很恰当”、“看,你的笔记就像在欣赏一幅意蕴丰富的作品”……这样教师的批语不仅会使学生因得到意外的惊喜而真正感到欢欣、愉悦,还会使读批语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和企盼,以此激发他们预习的热情,促进习惯的养成。

那么如何更好的发挥学案和预习的价值呢?

我们认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1、以学案为扶手,交流探讨。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预习内容、预习所得、预习所惑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这样就能起到对预习的检查作用,使学生能够重视预习,扫除学生认为预习不预习老师看不出来的心理。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更清楚地近距离地看到自己理解不完善的地方,以便学生及时更正。同时又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对知识的再梳理。

2、以学案为信息,了解学情。

A、在学生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汇报本组中的疑难点、困惑点。B、也可以对预习的内容先进行测试。对于个性的问题,学生之间能解决的,学生互相解决;对于共性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努力做到: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②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能解决的,老师不讲。③老师讲学生也学不会的,老师不讲。

3、以学情为纽带,设计教学。通过学情反馈,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外部动力作用,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肯定、鼓励、引导、调控,恰当地把握好时机。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体现差异性,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由于学生知识预备度及个性品质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对于相同的新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方式,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而思维迟缓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设计每节课的反馈练习时,对重点、难点和主要方法要有层次地体现出来。对于基本题,全班同学都要掌握,对于发展题和思考题,要求中等以上的同学掌握发展题,优等生理解思考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深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反过来,课堂教学也应与课前预习相呼应,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备课方案,对预习的行为结果要进行检测,一是为了了解预习情况,对学生自学情况作出分析评价;二是要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这样,课前预习的作用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有主动学习、积极配合的热情,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啊!

编辑:李慧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四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