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设计 >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2023年03月28日 19:17:54 来源:网校空间 访问量:45


课题名称: 北京的春节

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北京的春节》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表达与交流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梳理与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把握详略安排及效果。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手段:

1.整体把握,分清主次。

2.重点阅读,体会详略。

3.联系实际,感受习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温故互查

1.同学们,在这个寒假里,我们度过了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春节。你们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把你春节里的趣事说一说,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的快乐。

2.自由汇报:

3.介绍春节习俗。

4.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5.介绍作者。

2、设问导读、自学检测

活动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

3.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及易错字,指导学生注意读音,关注字形。

4.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醋、燃。

5.积累词语。

活动2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分清详略,感知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

2.快速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的。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报交流。

4.观察上表,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在对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简略呢?

3拓展延伸

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那么,在这么多重要的日子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

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板书设计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QQ拼音截图未命名.jpg

 

第二课时

1、温故互查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生生互评,指出读错的字音,共同订正。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用一两句话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如果能用上我们刚刚认读的词语就更好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法。

二、设问导读、自学检测

板块 抓住重点,体会风俗特点

活动1 学习腊八部分

1.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1)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文章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引导学生交流对勾画语句的批注。

(3)出示腊八粥、腊八蒜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4)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是如何写出特点的?

5.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多、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活动2 学习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部分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并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

(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①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预设1勾画的语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批注的感受是: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预设2勾画的语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批注的感受是: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吃糖的目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的风俗特点。

③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④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除夕”部分。

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组间进行补充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

预设1通过“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句中“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可体会到除夕这一日的热闹。

预设2通过“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等句子中的“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

(3)交流“正月初一”部分。

预设1第9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的是“截然不同”一词,批注的感受是:人们会尽情享受正月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

预设2第10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的是描写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批注的感受是:正月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正月初一的热闹、美好。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

(4)交流“元宵节”部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

板块 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特点

活动1 回顾课文,对比详略安排的好处

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出示第7和第11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活动2 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

1.默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了解文章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

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块 抓重点词句,体会语言特色

1.启发: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含有浓浓的“京味儿”,请细细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体会。

2.出示句子。

(1)读正确,读流利。

(2)注意“京味儿”语言。

3.再找找文中其他“京味儿”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4.学生继续找“京味儿”的句子,交流。

5.感情朗读,读出“京味儿”。

三、拓展延伸

1.补充老北京春节童谣,再次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祥和。

2.总结: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的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板书设计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QQ拼音截图未命名.jpg

教学反思

 

 

编辑:张英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四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