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2022年11月21日 20:34:33 访问量:82

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从出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5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表达与交流能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梳理与探究激发学生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归纳文中的三件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本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中华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周恩来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每天来学校是为了什么?

2.揭题:孩子们,我们读书都是为了自己,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有这样一位伟人却是为了振兴整个国家而读书?这位伟人是谁呢?请大家一起告诉老师,周恩来读书是为了什么?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周恩来简介。

二、整体感知,初步识字

活动1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请教老师。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周恩来总理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情?

3.思考:如果以这三件事为线索,课文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为一部分?

活动2 自读课文,圈画生字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生字。

三、分段讲解,随文识字

活动1 朗读课题

1.讲解“崛”字。“崛”,左右结构,左边一个“山”,右边一个“屈”,字义为“高起,突起”。组词:崛起。

2.将这个字带到课题中,反复朗读课题,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活动2 学习课文讲的第一件事

1.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学习“范”“魏”两个生字。课件出示课文相关语句 

预设:

第1自然段讲了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生字讲解:

3.对于第1自然段魏校长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

4.读一读描写周恩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你在文中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的词语。

5.在思考过后周恩来给出的答案是什么?(课件出示答案)

6.课文中先交代了其他同学是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的,后来又写周恩来“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写是为了进行“对比”。

7.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魏校长的反应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描写魏校长的?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预设:

神态、动作描写——为之一振、睁大眼睛、又追问。

语言描写——“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朗读指导:在朗读魏校长的话时,语调上扬,“又”字要重读,读出疑惑、意外的语气。

8.周恩来两次的答案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两次的语气有什么样的区别?大家练习读一读。

课件出示过渡段,采用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来强调前文中所讲的那位学生就是周恩来。

9.总结课文讲的第一件事。

活动3 学习课文讲的第二件事

1.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伯父说的话)

(1)学习生字“淮” “惑”

(2)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3)指名读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2.小结:到奉天,听到伯父叹息“中华不振”,周恩来便将这句话印在了心中。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就是“中华不振”。

四、观察临摹,写字指导

活动1 引导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认读“肃、晰、振、胸、怀、赞”。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识字软件)

活动2 学生练写,反馈评价

1.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2.投影展示,评价奖励。

作业设计:

完成生字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字词,温故知新。

听写词语(课件)

2.根据词语的提示,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课件)

3.回顾梳理,引入学习。

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得知: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听闻伯父说“中华不振”,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加深了周恩来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呢?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和这件事又有什么关联呢?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品读课文,感悟意境

活动1 学习本文第三部分

1.学习第15自然段。课件出示

(1)讲解多音字“背”“处”(课件)

   (2)对比朗读以下两个句子,说说哪个句子更好。

①这一带和别处大不相同。②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3)理解“大不相同”。

(4)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2.学习第16自然段。(课件出示)

(1)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看见了什么事情,使他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2)用“不但不……反而……”造句,感受句式的含义。

(3)找出本段的一个反问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人物。

(5)结合文章内容讲解画线词语的含义。

3.学习第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学习多音字“难”。

   (2)第一句话与前文哪部分内容呼应?

活动2 根据三件事,总结课文内容

归纳文中的三件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本文内容。

1.填表归纳。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2.概括主要内容。

提示: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引导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认读“效、凡、顾、训、斥”。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课件出示 

活动2 规范书写,交流反馈

1.教师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学生书空。

2.学生先描红,再写;教师提醒坐姿:身正肩平脚安。

3.展示书写成果,同学交流。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活动1 总结提升

1.通过对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认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达成了吗?(学生结合自己查到的资料交流。)

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这首诗是周恩来于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时写下的。整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达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

(2)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活动2 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想一想并写下来。

2.推荐阅读爱国故事和其他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板书设计:           

                      修身课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到奉天  中华不振            

 

                      警局门前  立下志向

教后反思:

 

 

编辑:任建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四小学 特此声明。